殷人有近乎狂热的宗教热情,不但事事要求神问卜,而且热衷于祭祀,相关的祭祀之礼也就很多。
养则观其顺也,丧则观其哀也,祭则观其敬而时也。意为:父母过世时,要以哀痛的心情隆重料理丧事。
又《明堂位》云:土鼓苇钥,伊耆氏之乐。对于儒家的三祭之礼,利玛窦说: 虽然这些被称为儒家的人的确有一位最高的神祗,他们却不建造崇奉他的圣殿。特别重要的是,它是身心一体而非灵肉两分,它重活动过程而非重客观对象。祖有功,宗有德的人文意蕴。是以古者先王日祭、月享、时类、岁祀。
根据历史的经验,儒学的世界性在于他适应了人类基本的道德要求,它不是外在灌输和强加的,而是出于人类社会道德社会自身的内在要求。今无故而加典,非政之宜也。古代圣贤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、法则定制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礼制。
丧祭之礼废,则臣子之恩薄,而倍死忘生者众矣。理,《说文》曰:理,治玉也。《礼记·经解》:夫礼,禁乱之所由生,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礼之教化也微,其止邪也于未形,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。在儒学的发展历史上,明代是一个转折。
礼有严格的等级精神,而俗却没有。制定了乡饮酒之礼,是用来表明尊老敬长的道理。
当今礼教的重建,要避免历史上礼教的政治化,为政治所利用,成为维护社会政治等级和专制统治的工具,关键是通过礼教的重建,重建伦理秩序,重塑道德精神,提升国人的文明素养,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,改变社会风气,培育善风良俗,构建和谐社会,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。故俗无奸怪,民无淫风。所以,礼的教化作用是从看不见的地方开始,它禁止邪恶是在邪恶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开始了,它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日积月累地弃恶扬善,所以先王对它非常重视。《书》著功,故长于事。
如果单从作为行为规范的意义上来说,礼和法律没有什么差别,因为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。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,是形华而心夷也。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,对别人尊重,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,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,更何况富贵的人呢?身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,就不会骄横过分,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,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。乡人傩,朝服而立于阼阶。
为礼以教人就是圣人制定了礼来教化人,要让百姓懂礼、行礼、守礼,这样就会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,从野蛮走向文明。但不能事无大小都用礼而不用乐来实现和,需要礼与乐相互配合。
(张载又)患近世丧祭无法,期功以下未有衰麻之变,祀先之礼袭用流俗,于是一循古礼为倡。其实,传统上一般多用人伦这个词,显示了中国文化以人道为主的特征。
能教仁爱,则服丧思慕,祭祀不解人子馈养之道。乡饮酒之礼者,所以明长幼之序而崇敬让也。五伦之所经纬,人禽之所分辨,治乱之所司,贤不肖之所裁者也。其教民的内容可谓具体而广泛,涉及民生的各个层面,而其中涉及到礼教的有以祀礼教敬,以阳礼教让,以阴礼教亲,以乐礼教和。华夷之辨的基本标准就是礼仪。实际上,人类社会历史存在,只讲多元,不讲一元,不讲乾元本体与贞一之理,是建立不起法则秩序的。
《谷梁传·定公元年》云:古之人重请。礼教起于古代圣人使人自别于禽兽,也即自觉与动物界区分开来,走上文明之路。
《孟子·离娄下》: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。因善教义,故义成而教行。
在儒家看来,社会就是人们相互尊重礼让的一个场所,人就其同群体本性来说其本质就是一个礼仪性的存在,社会在孔子的构想中成为一个宏大壮阔的礼仪活动。可见,中国或者华夏是因为其有礼仪之大,有服章之美,代表了文明。
他在之比较视野下讨论这个问题,指出西方的社会结构是团体格局: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,几根稻草束成一把,几把束成一捆,几捆束成一挑。他指出不学礼,无以立(《论语?季氏》)。儒学于此,并不另起炉灶,独创一套为自身所独有的礼仪、仪轨系统。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又称六经,《礼记·经解》篇: 孔子曰:入其国,其教可知也。
故朝觐之礼,所以明君臣之义也。所谓礼,无非是表达敬意罢了。
衣冠威仪,习俗孝悌,居身礼仪,故谓之中华。礼仪不是针对不同环境深思熟虑后正确的言行选择,而是人经过礼教内在修养体现为言行举止的真实流露。
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。请问为人子?曰:敬爱而致文。
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,故称夏,夏有高雅的意思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:人之所以为人者,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,以其有辨也。冠婚之礼立,则长幼序。古代文献中还有直接讲教化的,礼教是其中的重头。
淳庞敦厚者,《书》之教也。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,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。
力不若牛,走不若马,而牛马为用,何也?曰:人能群,彼不能群也。荀子认为人与其他动物比较起来之所以为天下贵,是因为人能群,即结为群体,组成社会。
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,是形夷而心华也。来源:涂可国主编:《社会儒学论丛》(第一辑),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,第273-298页。